Please enable JS

真情‧故事


工作人員考察行:尼泊爾篇 《同行》

2023/11/17-前線故事 | 工作人員分享 | 助養工作手記

到訪日期:2023年3月底

到訪地區:尼泊爾Urban Kathmandu區域項目

到訪目的:親身視察報告所述的成果、工作項目的流程和運作,以及檢視這些工作對社區的正面影響和可持續性

撰文:香港世界宣明會 國際事工部 陳加頌


如果你在街上看見一個約6歲的女孩,迎面見到一位男士走近,就興奮地撲向他,你認為他們是什麼關係?

如果你去探訪一個基層家庭,在村口迎接你的是另一位約6歲的女孩,她害羞地縮在一位女士旁邊,你又認為她們是什麼關係?

答案稍後揭曉。


3月底到訪了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去探訪香港世界宣明會透過「助養兒童計劃」資助的區域項目,與受助者會面,視察項目進度和成效。雖然這一國之都正很努力地從2015年大地震和3年的新冠疫情中走出來,當地仍有在貧窮下掙扎的一群,因此宣明會與當地人同行,透過「助養兒童計劃」推行加德滿都區域項目,協助發展加德滿都的一些貧困社區,現時工作主要集中在兒童保護和生計發展兩方面,例如開展儲蓄小組和營商小組,幫助他們建立儲蓄習慣和增加收入以應付孩子營養和教育需要;又推行兒童及青少年生活技能訓練,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保護的能力等。

我們參與婦女儲蓄小組會議。小組會每週舉行一次會議,過程中會收集及記錄各成員的儲蓄款項,又會發放低息貸款給有需要的成員。

我們與青少年會面。他們接受訓練成為朋輩輔導員,再向兒童及青少年提供生活技能訓練,生命影響生命,為社區帶來改變。

在加德滿都除了主要幹道,宣明會工作的社區仍有不少道路是泥路,也很窄,而且道路工程會隨時進行,我們的行程中不只一次因突然遇上道路工程而要繞道而行。當地同事平日出入社區工作都主要駕駛電單車,可想而知「食塵」和「繞道」都是同事日常工作的家常便飯。

行程一個接一個,見證一個又一個家庭因獲得香港捐助者的支持,生活得到改善,甚至對未來存有計劃和夢想:擴展小生意、出國讀書、成為足球員……都令我感到鼓舞。

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行程是探訪一個助養孩子的家庭,爸爸從事低技術工作,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兩夫婦育有一名快要升小一的女兒,一家人租住類似香港劏房的房間內。媽媽有參加宣明會的儲蓄小組,並將會接受職業技能訓練,希望可以幫補家計,改善家裡經濟情況。

出發前知道這小女孩的助養者在早前捐助者活動中自製了一條有女孩名字的穿珠小手鏈送給她,當我問女孩可否給我看看那手鏈,她從房間某角落小心翼翼地拿出仍放在包裝袋的手鏈,我再問她為什麼把它藏起而不戴上,她害羞不敢回答,她母親補充表示她不容許其他人碰這手鏈,生怕會弄壞或丟失。我明白了,這是她珍而重之的禮物。很感動,禮物本身的價格不高,價值不菲的是它所代表來自遠方的助養者的關心和記掛,也是小女孩所珍重的。

小女孩(中)右手拿著連包裝袋的手鏈,與媽媽(左二)和探訪隊(右一是筆者)合照。

若要提到最震撼我的,還是當地同事工作的熱誠和態度。還記得開首的問題嗎?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他們是一對父女和母女,我也很熟悉那兩個場景,皆因我2歲多的女兒每天在爸爸下班回家時都會興奮地撲向迎接,遇見陌生人也會立刻縮回我旁邊。但當下我眼前兩個場景的主人翁,他們的真正身分竟然都是助養孩子和宣明會工作人員!作為一個母親,我很明白年幼孩子的身體語言是簡單又直接,毫不掩飾,喜歡你就會與你親近,否則就會躲開甚至哭起來。這兩個助養孩子的身體語言正正表達出對當地同事的信任和喜愛,我也看見他們的互動如親人一樣來得自然,彷彿向我證明了當地同事不是以「打份工」的心態去執行項目,更是付出了愛心和時間與他們同行。

再者,當我們在街上走著,不只一次見到一些「陌生人」和當地同事打招呼或閒聊一番,原來他們都是宣明會項目的參加者和助養兒童的家長,反映宣明會和助養兒童的家庭已經超越幫助者與受助者的關係,是鄰里,是朋友,是同行的伙伴。這一切往往都不會寫在項目進度報告中,卻是一個社區發展項目取得成果的一個重要元素。

但願有更多人願意與他們同行,直至他們能夠自力更生,邁向更好的發展。






其他 前線故事 | 工作人員分享 | 助養工作手記


助養 童享生命改變 立即助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