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網上探訪團首次帶助養者「踏足」南美州,來到有世界奇觀「天空之鏡」的玻利維亞及其中的 Vinto 社區,認識宣明會在當地的工作。
自 2008 年起,宣明會透過「助養兒童計劃」在 Vinto 社區開展區域項目,現時社區正邁向持續、自主發展的最後階段。一起看看孩子和居民的介紹:
母親獨力養大五兒
感謝宣明會助建瓦遮頭
要促成今次見面,過程並不容易:由於玻利維亞與香港相差整整 12 個小時,探訪團活動在當地時間星期五早上 8 時開始,因此參加的孩子都特地向學校申請出席這次難得的聚會,一早便來到辦事處準備,而我們都把握機會,與受訪孩子多聊幾句!
第一位助養孩子 Sarahi 與媽媽一同受訪,以前他們生活面對著很多挑戰,媽媽需要獨力撫養五個孩子,一家六口住在婆婆家的房間裡。Sarahi 8 年前成為助養兒童,得到宣明會的幫助後,一家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媽媽很感激宣明會提供材料建屋,使她能慢慢「支撐起」整個家庭。Sarahi 其中一個哥哥患有殘疾,有賴「正面育兒培訓」,使媽媽懂得好好照顧孩子。聽完這個家庭的故事,我們都代表一眾助養者向 Sarahi 媽媽說聲︰「 Ánimo(加油)!」
訪談中得知 Sarahi 於今個月生日,我們立即送上生日祝福:祝願 Sarahi 和每個助養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災後創立社區組織
小小巾幗暢談領袖日常
第二位孩子 Kelia 年僅 16 歲,已經有十分豐富的履歷:她不僅是兒童組織的主席,更是社區「青年團結網絡」(Youth Solidarity Network)的創辦人!她成立網絡的契機,源於數年前一場大水災,當時災情嚴重得孩子都不敢上學。Kelia 察覺到社區的需要,驅使她成立這個組織,並由宣明會提供防災意識的培訓。現在,Kelia 已是區內孩子的榜樣,她更立志成為出色的律師,盼望能夠學以致用,繼續為社區謀福祉。
以前Vinto社區父權文化根深蒂固,男女地位並不平等。然而你會否也留意到,這次接受訪問的全是女性呢?Kelia 說,現在區內的女性領袖很常見,領導社區不再只是男性的義務,很多像她一樣的年輕女性都積極為社區的需要發聲。
Kelia 和助養者多年來都保持書信來往,除了感謝助養者讓她有機會發展不同的潛能,她更表示最記得助養者的女兒跟她有相同的興趣,都喜歡打籃球!這些細節在外人聽來或許微不足道,但正正反映了 Kelia 和助養者之間樂於分享的心和親密的連結。
助養孩子 Kelia(左)作為青年領袖,又要兼顧學業,難免會感到有壓力,但她表示目前還能應付。問及給香港人的減壓「貼士」,她便鼓勵我們要「多做運動、多聽音樂」來放鬆!
網上探訪團結束前,另一位助養孩子 Carina 即席演奏吉他,感謝助養者對 Vinto 社區的支持。Carina 和她的助養者 Gigi 都參與了隨後的視像會面,Carina 表示當初因為 Gigi 曾在信中提及學樂器的經歷,自己才開始到宣明會支援的音樂學校學吉他。Gigi 很佩服 Carina 能克服手指痛,彈得一手好吉他,更鼓勵她繼續發展自己的興趣。
助養孩子 Carina 送上吉他表演,曲目正是香港人,特別是莘莘學子都耳熟能詳的《綠袖子》!
除了 Carina 和 Gigi,當日還有 9 對助養者與自己的助養孩子見面,當中有些助養歷程超過 10 年,難怪雙方即使第一次面對面交流,都一見如故。
有助養孩子化身「好奇寶寶」,問助養者「生活的地方是怎樣的」、「未來有想要完成的事嗎」;有正在學西班牙文的助養者親自用西語跟孩子溝通;也有助養孩子的媽媽見到助養者時不禁流下感激的淚水,助養者夫婦亦送上詩歌作禮物,祝福孩子一家。助養者與孩子、家庭即使說著對方並不熟悉的語言,還是很專心地交流:一方說話時,另一方挨近鏡頭,耐心聆聽和認真回應…… 助養者把握時間祝福、鼓勵孩子,臨別前不忘留下一句「信中見!(See you in letters)」,不捨之情不絕於耳。相信這短短 30 分鐘的見面,都為雙方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回憶。